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迎评风采» 名师名家

刘雁峰:医者更要有人文情怀

        他们是探路者,
        走在创新中医药高等教育模式的第一线。
 
        他们是园丁,
        悉心浇灌杏林之花。
 
        在北中医的上一个甲子里,
        有过太多人奉献了自己的青春。
 
        有这样一位贤者,
        她为师十四载,
        用自己的知识唤醒一个个灵魂。
 
        她从医三十余载,
        用自己的爱心浇灌一个个生命。
 
        她就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刘雁峰。

        刘雁峰现任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妇科,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医、教、研工作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及教学经验,自2003年开始担任本科生、实习生、进修生、研究生的带教工作,培养妇科专业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多名。课堂教学及临床带教生动、严谨,深受学生好评。由于教学成绩突出,多次获得校、院级优秀教师称号。

 
        【为师与从医难解难分】

 


        刘雁峰教授是中医妇产科的医师,在从医三十余年中对生命有着不一样的体悟,她说做了十几年医生后当老师,更加深知责任重大,因为她认为自己面对的这些学子,未来都是要穿上白衣成为治病救人的大夫。她说医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因为选择这个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她也在当下医疗环境的发展和变迁中逐渐意识到,对于学生教育的侧重点不能仅仅限于医学专业知识,还应重视学生人文的培养,把“大医精诚”精神传承发扬下去,在医疗界,更需要的是这种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她了解到国外医学教育逐渐重视人文性灵的培养,超过70%的医学院校开设此类课程。在2000年,哥伦比亚大学医生丽塔·卡蓉曾提出了“叙事医学”这个概念,刘教授认为这个概念既能训练医生如何见证患者的苦难,又能将疾病的全貌娓娓道来,是医学人文的新形式,需要大家充分体验与利用。
 
        【为师:言传身教,树立医德风范】

 

        “优秀的教育家们认为,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说到艺术,我的理解是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重在如何育人。”        ——刘雁峰

 

         刘教授提到她时刻谨记西汉大思想家杨雄“师者,人之模范也。”这句话,认为老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在大学学习期间,学生还未接触具体的医疗环境,不知道怎么做大夫,更不了解医患之间的沟通问题。这个时候,作为老师的我们便是他们医学大门的开启者,是他们作为医生的启蒙者,因为他们从我们这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他们更多感兴趣的可能是从我们口中听到的医院里的那些事。”在学生的眼中,她首先是老师,而后是医生,她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她的每一个学生,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良好的医德、医风,把这种仁心仁术传授给他们,为他们迈进医学大门的第一步指引正确的方向。

 

 

 

刘雁峰老师临床带教学生

 
        【从医:用毕生所学】


        “抚慰生老病死的悲哀”

 

        “医生”,是一个除了医学,还要把科学、哲学、人文甚至宗教融合在一起,凝练、结晶、升华成的一个有意思的词,具有一种深邃的思想且耐人寻味。    ——刘雁峰

 

         刘雁峰教授在读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院士的著作《一个医生的非医学词典》时,体味到郎景和院士对人、人性的感悟,结合自己的经历,更加认同郎院士所说的“医学的人文性是医学的本源,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强烈渗入、推动医学进步的同时,医生或医学的去人性化、心智板结尤应引起警惕”的观念。在教育中,她认为医学不仅是物质与技术的,更应是精神与人文的,越来越强调饱含人文情怀的医学大家才是现代医疗环境下世人对于医生的更多期许,要用自己一生所掌握的技术与培养的人文情怀相结合来医治病患。

 

刘雁峰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探讨问题

 

        她所带领的研究生团队,每周都会召开一次小型的例会,一是让每位学生汇报一下各自的科研进展和所遇临床问题,另外还会有意让大家闲谈最近流行的电影、电视剧、音乐会,或者哪位同学看到了什么好的经典文学著作,随心地畅聊影评和书评。这种每周夜诊后简短的小例会,不仅增进团队的凝聚力,还提升了大家的人文修养。她一直认为,在医学摇篮期应该加强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鼓励学生课外多阅读,提升个人人文修养和情怀,不仅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还应懂得去了解病患的期望,尤其是妇产科大夫,接触到更多女性的病患和思想苦楚,不仅要学会医病,还要充满仁心和责任心,用人文情怀指导医疗实践。


       【个人简介】

        刘雁峰,女,1963年4月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妇科,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为京城四大名医萧龙友先生名医研究室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萧承悰名医工作室负责人。主要社会兼职:中华中医药学会生殖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副秘书长、常委,北京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妇产科与辅助生育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妇科流派分会常务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生殖分会委员等。


       【所获主要表彰】

        2017年4月荣获“岐黄杯”第八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二等奖)指导老师。
        2017年3月其学术继承人李玉萍,荣获《北京市朝阳区中医药专家下基层暨学术经验工程》年度优秀学术经验继承人。
        2016年5月,担任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导论》中医妇科主讲教师,本项目获2016年中华医学会优秀教育技术成果奖一等奖。
        2015年参加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慕课,该课程获得教育部教育成果奖。
        2015年6月为进一步加强教改,提高研究生临床理论和技能,申报了主讲课程“傅青主女科临床应用研究”,获得大学批准,此课程已成为研究生一门新的选修课。
        2015年指导研究生申报成功校内自主课题:骨碎补及其主要成分对小鼠子宫内膜pinopodes、LIF和avβ3表达的影响。
        2015年4月荣获“岐黄杯”第六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二等奖)指导老师。
        2014年4月荣获“岐黄杯”第六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三等奖)指导老师。
        2013年申报成功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教学课题:设置问卷调查与中医妇科见习方法改进的探讨。
        2013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优秀师承学术继承人。
        2013年获北京市第四批优秀师承论文及优秀学术继承人。
        2013~2014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论文花红杯 优秀论文(两次)张保娣、江媚。
        2010年获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优秀教师称号。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
        2009年指导研究生申报成功校内自主课题:肖承悰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用药特色。
        2003年研究成果获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3等奖。
        2002年度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师称号。
        2002年参加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课堂观摩教学比赛,荣获二等奖。

 

        【 教材编写情况】

        “十三五”研究生规化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妇科临床技能实训》(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暨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化教材《中医妇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主编;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主编;
        “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 暨第三轮英文版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副主编;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应用型本科规化教材《中医妇科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副主编;
         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中医生殖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委;
         人民卫生出版社“十三五”中医药原创精品图书《中西医结合生殖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委;
         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中医妇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委;
        《中医妇科临床必备》(人民军医出版社)主编;
        《中西医结合产科临床必备》(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主编;
         中医药原创精品图书《中西医结合生殖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委。

 

        承担临床、教学工作的同时,她还积极进行科研及中医理论的探讨,努力提高专业水平。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作为课题主要负责人承担国家级、市级课题多项。获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2等奖、3等奖各一项,承担国家自然基金2项、国家重点发展基础研究计划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项、北京市首发基金1项、北京市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