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迎评风采» 特色工作

一路阳光行,一生杏林情——北京中医药大学资助育人教育创新实践

        教育无他,唯爱与榜样。
        当前,高校学生的主要群体是“90后”大学生,他们较以往学生在个性特征、思想特点方面更具独特性,呈现出价值观念多样,学习目标迷茫和思想行为易受同辈及网络影响等特征,为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在资助育人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资助育人”的指导思想,从关爱学生成长,满足个体需求入手,提出“一路阳光行,一生杏林情”的教育目标。其中,以“阳光”代表国家资助政策举措的关怀,“杏林”为医生的颂称,又代表中医学。同时,坚持以“关爱”为主线,以“榜样”为引领,以“专业”为支撑,运用朋辈教育手段,以“榜样教育、专业成长、精准帮扶”为载体,全面开展资助育人教育活动创新与实践,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榜样教育——挖掘典型,树立榜样,搭建平台
        榜样是最具感染力的道德教育方法,它具体、感性、直观和生动。在我校的资助朋辈教育中,我们以学生身边现实的榜样所具有的先进思想、典范行为和感人事迹使大学生的情感受到震撼,更易于引起他们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中接受教育,使新时期的北中医学生楷模真正走进学生视野,使得学生可以从身边寻找感动,弘扬正气,传播能量,并形成我校思想政治朋辈教育教育品牌。
        1.成立“阳光宣讲团”,展现我校学生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我校“阳光宣讲团”成立于2016年4月,目的是为了在全校倡导“自立自强”的理念,展现我校学生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激励同学们勇于挑战自己,不断奋进。阳光宣讲团的成员采取学生自愿报名、学院推荐、学校选拔,择优录取。他们分别来自奖学金获得者、科研成绩优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自强之星”及优秀学生团体等方面优秀的同学们。

       宣讲团在近两年分别开展了“红五月,阳光行”校区巡回演讲和新生入学教育之“一路阳光伴你行”的大型优秀事迹宣讲教育活动,共有近30名学生走上演讲台,分享他们自立自强、成长成才的故事。如方慧娟同学分享的她在大学的学习、生活、兼职等历程中的自强、感恩与成才的经历,从对中医认识的转变,最终学有所成,能为家人解除病患,感人至深;张晨振、徐一菲同学讲述了他们坚持梦想,不忘初心,在科研、学业、创业中成就自我;来孜尔同学作为一名哈萨克族优秀学生干部的她,努力学习、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两年来收获满满;管理学院管理硕士的沈鹏跃、钟源和李壮同学,分别代表北中医云南支教团讲述了他们在云南大瑶的支教生活与收获,怀揣着热忱的心收获了一场精彩的旅程;退役士兵郑棋、王英及张静同学分享了她们入伍后在军营中的经历,讲述了不要在吃苦的岁月里享受安闲的故事等等。
演讲现场,同学们认真聆听,并对宣讲团成员的事迹不时发出赞叹,深受感染与鼓舞。很多同学会与演讲的学长们进行现场交流,并表示会向他们一样在大学最美的青春里不负使命,会积极报名参军入伍、奔赴支教团及努力学习、不断挑战自我。

        2.创建“感动北中医学生人物(团队)评选”活动品牌,彰显北中医精神
        2015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感动北中医学生人物(团队)”事迹展示评审会圆满完成,评审成绩由线上投票和评审会现场评分两部分组成,共选出八名学生人物与两支学生团队。自强自立、拼搏敢担当的程圣哲;学志中西、热心公益的苏泽琦;团队中坚、以身作则的滕羽鸥;勤求古训、推陈出新的李傅尧;身残志坚、勤勉达观的杨勇;敢于探索、精于科研的杨星哲;豁达洒脱、求善求知的单宇,学术创新、严谨负责的高鹏飞,这八位同学凭借富有感染力的事迹和独特的个人魅力,获得了“感动北中医学生人物”称号。实现从零至一的突破、打造北中医品牌的“杏林之声”微信团队和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的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凭借独一无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获得了“感动北中医学生团队”称号。
        感动人物与团队的优秀事迹评选在探寻“北中医精神”、发掘身边学生楷模,充实和提升“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教育宗旨及弘扬“追求卓越,止于至善”内涵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进一步促进了校风、校纪和学风建设,鼓励广大学生见贤思齐,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从而为构建和谐北中医而不懈努力。

        3.开展“自强杯”演讲比赛与“自强之星”评选,展示自我,励志成才
        为了在全校倡导“自立自强”的理念,展现我校学生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同时为在校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激励同学们勇于挑战自己,在不断奋进中不忘感恩,我校在全校范围内已连续开展五届 “自强杯”演讲比赛活动,以强化本校学生的理想信念为目标,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鼓励大学生展示自我,培养不屈不饶的精神,对社会、祖国和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励志成才。
        同时,为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典型示范作用,培养和树立大学生先进典型,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刻苦学习,自立自强,奋发成才,结合我校实际,自2013年开始,我校每年举办“自强之星”评选活动,鼓励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挖掘和宣传身边的典型人物,树立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的典范,鼓励先进,用楷模力量鼓舞全校学生,在校园中产生积极影响。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国家和学校的帮助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不但学习上不断提高,在助人自助的实践过程中也实现了自我价值。

 

        通过以上活动,让同学们对“自强﹑梦想﹑拼搏”这一主题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并有更多的同学陆续勇于站上舞台讲出自己的故事,激励更多的同学们自强、坚定、勇敢地为自己的梦想拼搏努力。

        二、精准帮扶——授之以渔,自助互助、自立自强
        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一直是高等教育事业工作的关注重点,我校是中医药类院校,生源多来自农村、乡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多,贫困生比例已达到30%。为了帮助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失学,我校在为他们提供多项助学帮扶措施、关爱生活学习的同时,加强了感恩与诚信教育,引导学生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贫困,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秉持“授之以渔”理念,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实现“自助互助、自立自强”,深化资助育人目标。
        1.创建“自强社”,引导开展“三自教育”
        2010年5月,秉承着“授之以渔”理念,我校成立了“北京中医药大学自强社”,在校社员保持约200多人,其中80%由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成。通过“自主自助(或助人自助)”,组织开展各方面的活动,如建立“自助之家”,构建精神家园;设立“物质捐助所”,建立捐助体系;举办技能培训,帮助尽快自立;安排专项指导,提高综合素质;筹划公益活动,努力回馈社会;学校义务服务,展现贫困生风采;拓宽助学渠道,增大资助力度等,从而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实现引导学生开展“三自教育”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探索构建高校学生自助体系长效机制的新方法。自强社同学们的事迹和成绩,不断在全校师生中获得认可与好评,还被学校团委评选为“五星级社团”。

        2.开展技能培训,帮助尽快自立
        为了减少家庭贫困学生“等、靠、要”思想,引导学生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贫困,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每年都要针对贫困生举办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尽快自立,融入到班集体生活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氛围当中。如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基本技能方面的勤工助学岗前培训,包括计算机软件应用、外语补习、公文写作、档案管理以及相关的其他职业技能等,以使学生掌握多项职业基本技能,增强自信心,提高专业及职业竞争力。
3.设立“爱心中转站”,建立校内捐助体系
        本着“让爱心的种子散落在每一个角落,让爱心之花遍地开放”的永恒信念,我校设立了“爱心中转站”及“爱心超市”,组织自强社人员常年收集学校师生捐助的学习、生活物品,有组织、有原则地登记造册、适时保管、合理分配给有需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目前在两个校区已分别设立场地,供全校师生随时捐助。同时,今年我校还改变以往新生军训后,军训服装随意丢弃的浪费现象,鼓励并组织新生在军训结束后,将服装清洗干净,并统一收集捐助到偏远贫困地区,使新生在捐助服装的同时,感受到助人为乐、团结友爱的正能量教育。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资助不仅仅限于物质关怀,而是要以榜样、关爱和帮助会给人以力量与温暖,从而产生一种激励。有人说,世界上最难征服的是人心,世界上最易打动的也恰恰就是人心。当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爆炸时代的来临,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然会面临不断挑战。我校开展的“一路阳光行,一生杏林情”资助育人教育,正是从学生的“心”中入手,让学生能够在校园生活学习中随处随时感受到爱,在杏林学海徜徉中沐浴到阳光与温暖。在“零距离”中感受“朋辈”关爱与“榜样”力量的同时,能够坚定理想信念,无悔大学青春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