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校团委学术部着力发挥学术创新引领作用,总结经验,努力营造学术创新氛围,构建学生学术科研创新平台,助推我校创新创业工作取得新成效。截止至2017年11月,我校累计获得财政部资助618.5余万,批准立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课题达到707项,直接参与项目的学生数累计超过2897人。此外,我校累计获得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资助的研究经费194万元,批准立项的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课题达到282项,直接参与项目的学生数累计超过1131人。
一、学术创新引领,总结经验,营造学术创新氛围
我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具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立项资格的唯一一所中医药院校,也是北京市教委批准的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实施单位。多年来,我校主要依托两项训练计划及各类学术竞赛活动开展本科生创新创业工作。通过开展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引领参与大型竞赛,带动了我校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的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增强了我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我校本科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情高,积极性强。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与创业的校园氛围,我校开办“北京中医药大学未来课堂”活动。未来课堂是我校学生学术活动的载体,是学生从大一开始参与学术活动的必要培训环节,主要进行关于创新创业方面的系列讲座、培训、沙龙等,邀请优秀创新创业团队成员对广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积极动员引导,并指导实践培训。同时,我校实行“导师+项目负责人+高低年级搭配团队”的培养模式,在学生自愿选择的专业指导教师的基础上,邀请优秀研究生作为学生导师指导创新创业活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从指导老师那里学到了所需的专业知识,也能更有效地与高年级同学交流实践经验,扩展自身知识结构,增强沟通组织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从而提高我校整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截至目前,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讲座及培训等30余场,邀请嘉宾人数50余人,参加讲座培训的学生达6000余人次。其中2016—2017年度举办讲座培训沙龙等共计14场,邀请嘉宾19人,参加总人数约3400人次,甚至多于往年参与人数总数,达到了近几年来的学术引领高峰时期。其次,带领我校学生积极参与“创青春”、“远志杯”、“天堰杯”、“创客大赛”、“挑战杯”等各项大赛,至今已获得200余项不同等级(国家级、省市级、校级)的荣誉。
此外,学术部下属校级学生组织科协,每年组织成员进行近年训练计划开题结题答辩经验总结、优秀项目经验分享、中医创客思路及内容总结、优秀课题总结等多种经验总结,并以系列推送的方式定期公布于公众号,便于同学们借以学习反思;举办创新创业季“创享北中医+”系列活动,将学术创新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以及每年组织我校学生在课题答辩会及成果展示会现场观摩学习,以增长见识、丰富经验。
二、统筹师生资源,规范体系,构建学生科研创新平台
合理安排设计周期,创新分类方式。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与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申报工作中,我校提前半年开展预报名,延长学生对项目的设计周期,促进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对项目加深理解,避免临时拼凑课题的现象。我校在制定创新创业课题申报项目类别时,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申报项目:连续资助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这主要是针对不同项目的不同要求,有利于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推出我校的优秀特色项目和我校主打的创业品牌,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我校创新创业计划。
修订扶持政策,统筹师生资源。为鼓励学生以及教师更好的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来,我校在原来学生手册关于本科生学术方面加分政策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区分项目主要负责人和成员的量化加分幅度,促进我校学生迸发创新思潮。同时,将指导学生课题纳入教师职称晋升条件,并计算为校级课题。同时进一步明确指导老师的职责,对指导老师参与指导学生课题并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挥学生队伍能动性,注重规范体系化。我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邀请相关专家教授走进未来课堂,走近学生团队。同时,还会邀请我校大学生科协讲师团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沟通,并分享他们在参与学术活动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和心得。在工作开展中,与图书馆合作,对所有课题进行查重检索,确保项目立项的创新性;与财务处合作,对所有课题组进行财务培训;与教务处、各学院合作,多重审核课题项目内容;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公开答辩,确保立项公平性;实验记录制度,确保实验真实性;结题公开答辩,对项目进行综合评定。同时,制定《百问手册》、《研究成果汇编》等多种书籍,便于我校学生汲取前人经验,更好更快推进我校创新创业进程。
共青团北京中医药大学委员会学术部
201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