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迎评风采» 特色工作

校园文化名片——中医药文化传播新力量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校党委的支持和领导下,北京中医药大学团委在青年艺术教育与艺术实践领域中打通了理论研究与实践体验的边界,创造性的开展了艺术体验计划,让更多同学参与到不同门类艺术的创作和表演中来;同时,在学校素质教育理念的倡导下,大学生艺术团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整体水平稳步提升。这些条件都促使我们希望通过同学们真诚的艺术表现去帮助同学们自身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从而使同学们的大学生活过的更加真实而有意义。为了更加全面的展现这一主旨,我们选择了原创舞蹈诗这一融合了舞蹈、音乐、合唱、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体裁,开创性地将现场观看演出的同学纳入表演呈现体系,让演出本身演化为艺术体验的全过程。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关乎生命、关乎人类发展,具有普适性价值和意义。作为中医类院校大学生,需要有这样一种使命意识,那就是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关注中医发展与推广。植跟中医药文化,以艺术为载体,表达当代中医青年学生对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思考与创新,打造北京中医药大学“校园文化品牌”,力争将校园原创舞蹈诗《岐黄志》打造为中国青年传播中医药文化及中华文化的“艺术名片”,充分挖掘并提升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全国高等中医药学府排头兵的文化引领作用。

 

 

        原创舞蹈诗《岐黄志》以小见大,从一个“杏林学子”的视角出发,贯穿“勤学天下、仁爱济世、国医传承”的情感线索,延伸至中医莘莘学子的岐黄志气。全剧艺术表达具有强烈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全剧服装设计融合中医元素、音乐表达虚实相容。

 

 

        这不仅仅是一部剧,更是一次中医学子坚定求学、大众情怀动容中医的洗礼,这是一次对生命、对自然、对文化传承的集体敬畏。
        全剧结合“穿越”艺术表达,古今贯通,以“立志、勤学、明德、和合”为篇章脉络,以人为本,表现中医学子的勤学笃定及大医情怀。
        第一篇章:立志。翻开古籍经典,一页页的文字翻转,是时光对人生的叩问,由生命发起的思索由此展开。
        第二篇章:勤学。中医博大精深,唯有孜孜以求。春夏秋冬,光阴更迭,不变的是求知的目光。
        第三篇章:明德。读万卷书终须行路,“医路”艰辛,志在无悔,征服自然、征服生命。
        第四篇章:和合。医者仁心,风骨传习。今日岐黄学子,任重道远,勤求博采,其修远兮。

 

 

        全剧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编创并演出,演职人员为学校各院系全日制普通学生。演出采取国际交流访问与国内社会公演的形式,旨在面向世界观众及北中医学子进行一次不同形式的中医文化传播。舞蹈诗《岐黄志》从剧本创作到公演历时半年,针对本次演出选用的演员为非专业舞蹈演员,所以在舞蹈诗剧本创作及舞蹈编排中以现代舞为主。演出制作服装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服装的多次使用可能,服装设计可满足多个舞蹈作品使用,也可作为保留艺术作品。
        《岐黄志》以现代中医药青年的医学之路为背景,将五行、四气、阴阳、太极拳等中医药文化元素与“勤求博采,厚德济生”的医学精神融入其中,以中医药青年的视角解读中医药传统文化,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向世人阐述了中医药学子大医精诚的岐黄之志。
        该剧于2016年9月3日—5日在北京9剧场公演,获得社会好评。这极大地推动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素质教育与美育工作。
        公演结束后,《岐黄志》继续提升,在1.0版本的基础上迅速着手2.0版本,并成功于2017年6月23日亮相全国青少年中医药文化传播与身心健康发展中心成立仪式启动大会,演员们的舞台表现受到来自全国观众的强烈好评。此后,在学校领导的关切下,有幸邀请到我国著名舞蹈理论家和评论家、编剧冯双白老师、中国舞蹈家协会党组副书记罗斌老师及著名编导帅小军老师亲临指导,《岐黄志》在原有基础上再度提升。
        2017年7月9日—16日,原创校园舞蹈诗《岐黄志》3.0版本受邀赴法国巴黎、尼斯,在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及尼斯蔚蓝海岸艺术节期间演出,《岐黄志》所到之处受到法国观众强烈好评。
        北京中医药大学历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及美育普及工作,学校着力打造校园文化精品,力推原创校园舞蹈诗《岐黄志》,深入推进校园美育计划。
        《岐黄志》的世界巡演加深了中医药青年的艺术交流,展示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