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迎评风采» 特色工作

“铿锵中医行”专家论坛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是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是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医内科教研室是国家与北京市精品教学团队,秦伯未、董建华、胡希恕、宋孝志、廖家桢、印会河、焦树德、王永炎、吕仁和、田德禄等,名师云集,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作为唯一进入211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最早的博士、硕士学科点与博士后流动站,实践中医高等教育与师承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在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针对如何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这个中心议题,组织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学有所长的专家,对中医药临床与临床人才培养的经验,进行充分讨论,系统总结,以集思广益,取得共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赵进喜主任的带领下,肖永华副教授、朱立副教授、储真真教授、孙慧怡讲师积极组织专家,筹办“铿锵中医行”专家论坛,并在《环球中医药》杂志开设专栏,以充分展示了京畿中医名家风采。栏目受到中医界与前辈专家高度评价。姜良铎、毛嘉陵、陈明、王暴魁、肖相如、樊永平、黄金昶、冯学功、李海松、杨桢、马淑然、肖延龄、王玉光、田元祥、马同长、王世东、张洪钧、刘宝利、姜苗、杨承芝、张惠敏、牟新、刘宁、庞博等,先后应邀参加讨论,无私分享临床经验,并提出了许多先进理念,可启发中医临床思维,并对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2014年10月至今,共办论坛33场,发表文章33篇,目录如下:
        第1讲   结合临床,刻苦读经典;慎思明辨,直面新挑战
        第2讲   重视传承,多参名师;着眼创新,服务临床
        第3讲   综合治疗,突出中医临床优势;谨守病机,内治外治各有所宜
        第4讲   用经方,循经旨,需详审病机内涵;辨方证,抓主证,当重视剂量配比
        第5讲   志在学术,服务现代临床;重视质控,加强科研设计
        第6讲   脉理精微,贵在实践;脉证互参,审因论治
        第7讲   病证结合,务求实效;突出特色,继承创新
        第8讲   体质可分,分类方法各有特色;体质可调,防病治病独具优势
        第9讲   毒药攻邪,提高临床疗效;慎思明辨,保证医疗安全
        第10讲  方以载道,弘扬中医学术;用好成方,提高临床疗效
        第11讲  提高悟性,重视中医思维;读书临证,加强素质培养
        第12讲  博览群书,开阔眼界;静心体悟,启发思维
        第13讲  抓病机,识体质,应对无症可辨;察舌脉,重微观,丰富中医诊法
        第14讲  中医流派,精彩纷呈;融合百家,繁荣学术
        第15讲  读书参师,全面把握中药药性;扎根临床,参考现代药理成果
        第16讲  传承创新治则治法理论,提高现代中医临床疗效
        第17讲  各家学说,全面领会;着眼疗效,服务临床
        第18讲  西药应用会影响中医证候,应用西药需要注意中医辨证
        第19讲  突出特色,培养中医原创临床思维;博采众长,正视中西医临床思维融合
        第20讲  辨证运用中药注射剂,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第21讲  丸散膏丹,各有所宜;杂合以治,提高疗效
        第22讲  《医林改错》,倡导存疑求真精神;逐瘀妙方,开创活血化瘀法门
        第23讲  《脾胃论》论脾胃,元气为本;主甘温重升举,阴火自消
        第24讲  衷中参西,着眼实效;立方论药,震古烁今
        第25讲  钦安三书,强调辨阴阳;擅用姜附,亦常用寒凉
        第26讲  着眼攻邪,倡导汗吐下法;审视补益,建立救急奇功
        第27讲  仲景“下法”,意在逐邪;因势利导,辨证为先
        第28讲  仲景用“和”,名方荟萃;平调致和,百病可法
        第29讲  仲景清法,内容丰富多彩;临床应用,贵在知常达变
        第30讲  《伤寒论》重视扶阳气,亦强调“存津液冶;治学崇尚经典,更当结合临床
        第31讲  承古铄今,仲景重视顾护胃气;补虚泻实,临证务存生生之气
        第32讲  传承仲景“表里先后”治则,临证把握标本缓急主次
        第33讲  寒温同用,应对复杂疾病;辛开苦降,提高临床疗效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东直门医院)